“十一五”开局,合肥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立市,加速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再现波澜壮阔场面:全市上下开展“工业大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机关效能建设掀起“问责风暴”,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新政策相继出台;“大拆违(城市违法建设)”过后,“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强力推进……
大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合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小而全的工业门类,工业的36个行业合肥占了34个,共涉及200多个门类、2000多个产品,工业企业总数为3800户,规模以上企业仅657户。与发达地区相比,合肥的差距在于企业总量不大,大企业少,投入不足,层次不高。安徽省委、省政府及合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为加快发展首要的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由此确立了合肥“工业立市”崛起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十五”以来,特别是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两年来,合肥工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已经步入良性循环轨道。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3.2亿元,同比提高21.5%,比“九五”末提高4倍,利润提高近8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200%,比2004年提高39.8%,比2000年提高近100%,人均劳动生产率则由2000年的不到1万元迅速增长到15.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合肥市规模以上19家大企业的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62.3%。这其中就有江淮汽车集团、国风集团、合力叉车集团、美菱集团等一批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老国有企业。被业界称为“江汽现象”的江淮汽车集团公司,2005年以销售整车15万辆、创利税13亿元的骄人业绩,雄居国内重点汽车集团效益榜首,其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14年保持年均50%的增幅。江汽最宝贵的经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很早就踏上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去年以来,江汽开始调整自主创新布局,目标是形成“三个创新圈”的大研发战略格局。第一圈是将企业的技术中心划分为商用车、乘用车、工艺工程和动力总成4个研究院,在合肥本土立地生根;第二圈是在国内建立产学研联盟,已在上海建立了乘用车整车研发中心;第三圈叫做海外圈,在意大利都灵设立研发中心,就地“招兵买马”,以此为平台,整合欧洲的研发资源。
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国风集团,起初是一家仅有2万元资产的知青塑料厂,到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总资产43亿元、营业收入超过45亿元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风集团跨越式发展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产学研联合创新,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三个阶段。一直坚持“以塑为主”的国风,利用废旧塑料和木粉、稻壳、秸秆等植物纤维研制成木塑新材料,优于塑料和木质材料,获得发明专利等7项国家专利授权。最近,国风年产60万吨木塑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被列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此项工程上马,每年可节约木材120万立方米,将为发展循环经济开出一片新领地。
据合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介绍,包括江汽、国风在内的园区大型企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规模以上企业2005年合计投入研发经费1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6个,已真正成为引领全市工业企业技术、管理、经营创新的主体。
大院所开创特色产业
一个只有700名员工的研发机构,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是5年前的21倍,出口创汇则从5年前的“零”激增到9000万美元。这是首批转制的国家242个大院大所之一的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转制后发生的巨变。在合肥,像这样生机勃发的大院大所不在少数,它们正在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合肥有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部属研究院所190多个。这些院所有的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有的转制为企业,有的“一所两制”。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它们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化道路,国家长期投入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得以厚积薄发,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实验先进超导托卡马克”研究过程中,衍生出超导、等离子体应用、真空、低温、大型非标物理装置设计及加工等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育成水稻、小麦、玉米、西红柿等16个品种;用离子束诱变技术成功筛选出食品添加剂花生四烯酸的高产菌、维生素C二步混合高产工程菌,成果在企业转化后一举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花生四烯酸生产基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维生素C则在国际竞争中屡屡获胜。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确定“全球布局,板块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所里实行“研究与产业一体、军品与民品一体、事业与企业一体”的创新体制,科研、生产比翼齐飞,“十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省部奖33项,其中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奖的所有成果都直接用于军民品生产,已累计出口3亿美元。该所创办的民品生产企业四创公司已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国雷达第一股”。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拥有的千项成果,70%得到转化,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这些院所大多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项目,在大型水泥立式磨、雷达、压力容器、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这批院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研一体”的研发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每个院所都有骨干企业,都有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安科生物工程公司、东华工程科技公司、华耀电子公司、科聚电器公司相继从安徽生物所、化工部第三设计院、三十八所、等离子体所脱颖而出。东华公司打破化工设计的框框,采取EPC方式实行工程总承包,近3年每年实现利润3000—4000万元。
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主体创办的安徽循环经济工程研究院,率先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6平方公里试验区建成。工程研究院将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衍生的成果,开展环境治理和环境友好材料研发,并为社会提供循环经济研发平台。目前,首批进入试验区的其他5个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未来,这里将是合肥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新的亮点,并将对广大区域产生辐射作用。
大平台催生创业军团
“一个城市不仅要有企业‘航空母舰’,更要有一大批‘鱼雷快艇’,应该通过大项目的分解,形成产业集群。”说这番话的是合肥凯立科技集团公司的老总。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设备、灭磁设备和各种特殊的高压开关设备,已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3个产品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8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公司连续4年跻身安徽民营企业20强。
为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合肥市推出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安徽省建立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市创新及转化平台建设,市财政投入1亿元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省市设立、引入近20家科技风险及投资、担保资金。一批像凯立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业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是全国唯一的国家“863计划”成果语音产业化基地。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智能语音技术,科大讯飞已推出从大型电信级应用到小型嵌入式应用,从电信、金融等行业到家庭的各种产品;利用讯飞语音技术进行产品开发的既有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有全球IT巨头和手机、玩具等语音芯片提供商;最近讯飞又在语音编码、音色转换、口语评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合肥阳光电源公司在电力电子、现代控制理论和新能源应用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成功攻克光伏控制器和逆变器的核心技术,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控制逆变二合一”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成为我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开发应用的领军企业,占领了7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
合肥美亚光电公司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红外复合和高速图像识别色选机等,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一统国内市场的局面,迫使国外的同类产品价格下降了一半。作为中国最大的色选机研发和生产基地,美亚被誉为“中国粮机行业的骄傲”。
聚集在合肥高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园、生物医药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便是催生这些创新型企业的大平台。合肥高新区在“一区多园”的大格局下,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新材料等五大特色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软件园和生物医药园分别汇集了80多家软件企业和5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成为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今年,合肥全民创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统计资料显示,截至4月底,到合肥市工商局注册登记成功的内资企业2480户,注册资本总额3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38%;1至5月份,全市工业投资65.13亿元,同比增长195.9%,新开工项目1109个,同比增加901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64个。可以想见,在这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科技创业军团将更加光彩夺目。
大环境造就投资热土
今年2月10日,AERO公司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一项协议,AERO公司决定分两期投入10亿美元,在此建立半导体晶圆生产基地。这意味着合肥芯片生产空白的历史将被改写。AERO公司总裁在签约时坦陈,他在中国考察了多个城市,最终选定合肥是因为看中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良的人文环境。
也是在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利华决定将中国总部迁入合肥,日立建机公司决定延伸产业链,增资7.6亿元,将合肥变成为全球效益最好的生产基地;海尔、佳通、华凌等一批企业也竞相增资扩股;海尔工业园还先后引入海尔特钢、海景包装、海毅注塑、日本神林、得润电子等12家配套企业;与此同时,神州数码(中国)公司、天威保变变压器公司、乐凯胶片公司、捷敏电子公司、桑铌科技公司波兰PROKOM公司、美国赛真公司等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纷纷在合肥成立子公司或创办工业园。个中原由,与AERO公司总裁的看法大抵一致。在省会城市中,昔日合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衣冠不整”,根本原因是违法建设盘根错节,积重难返。去年,合肥市把“拆违”放在“大发展”棋盘的“第一着”,以铁的决心和细致入微的作风,开展“大拆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拆除违法建设1100多万平方米。如此大举动,却是波澜不惊,90%以上市民为之叫好。此番整治使市容大为改观。
今年,合肥市动用铁的手腕推行行政效能建设。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表示,要用“商鞅变法”的精神,来一场效能革命,推进作风转变、业务转变、管理转变。效能建设首先从减少审批项目入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93个职能部门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开承诺,要“创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创业发展环境”。效能建设中,合肥市取消了涉及工业投资项目的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由353项减至230项,减少了35%。今年,合肥市设立创新创业资金,鼓励形成“你创新,我奖励,你创业,我补贴”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积聚,培育和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今年,为加快工业发展,合肥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免收开发园区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这两个文件涉及鼓励投资工业项目,鼓励加快工业企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的多项目政策。后一个文件规定的37项免收费项目,不是不该收费、更不是乱收费的项目,只是免收企业的费用,由政府来“埋单”。
优化大环境,带来大变化。新华社报道称,今年以来国内外企业到合肥市投资出现了“井喷”现象。市工商局平均每天办理注册登记成功企业21户。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申报锂离子动力电池一期生产项目,土地、环保、消防3个部门会审,只开了两次联席会议就解决了全部审批问题,前后只用了22天。在此过程中,公司总经理都不知道参加会议的部门领导姓甚名谁。在以往,这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合肥,一座崭新科学城的雄姿正为世界所瞩目。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