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政治上强调断链,供应上强调安全的大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短链化趋势明显,而在我国,随着区域经济与产业带的兴起,中心城市经济地位的确立,供应链短链化也呈上升趋势,那么,在国内国外这两大变化之下,物流将发生什么样的变迁呢?
一、世界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的加剧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施压,全球供应链频繁剧烈波动,供应链“脱钩”的话题渐成热点,尤其是美国的芯片法案,拉日本与荷兰组成同盟,对我国高科技行业进行围堵,造成严重影响。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泛安全化加深,主要发达经济体正在对多年以来运行良好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施加强力的行政干预,迫使全球供应链走向了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
而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争斗升级,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迎来动荡和重组,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区域化、碎片化的趋势,并日趋“短链化”。
我们希望主要经济体要理性地平衡好安全与开放、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这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未来几年,逆全球化潮流将会进一步加剧,一个重要表现是供应链的重构,过去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将会变得简化、短链化,使市场分工体系受到冲击,我国产业界将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地方和产业将被迫重新考虑产业布局,要更多地基于国内市场来构建“内循环”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高端制造业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美欧等西方发达经济体深刻反思产业政策和高端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等问题,尽量避免出现过度依赖某一国家或地区而出现产业供应链断链的风险。因此,全球高端制造业供应链正在加速调整与重构,呈现出以本地化与短链化的新特征。
美欧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激励措施,使用各类新型产业政策工具,鼓励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由全球布局向区域布局、由境外向本土回流,世界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对我国高端制造业供应链进行围堵,引发我国高端制造业供应链出现脱钩断链风险,严重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国际发展空间。
受所在国家产业鼓励或限制政策影响,跨国公司基于供应链稳定安全的考虑,愈发谨慎开展国际投资布局,纷纷缩减全球化战略,供应链的纵向分布呈现短链化趋势。
针对西方的逆全球化,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重要的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汇聚北京,绘就了一幅全球供应链的宏大图景,为国际工商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搭建了全新的开放平台。
二、中国特点
事实是,全球供应链日趋“短链化”,那么,中国将如何应对,有什么优势和不足之处呢?作为全球唯一具备全部产业门类的生产制造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既有庞大的消费群体(需求端),又有种类齐全的工业制造体系(供给侧),具有应对这一局面的基础。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在这样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相对于过去的全球化,将不同程度立足于内循环,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和自给自足,从而造成供应链的区域化,短链化。
欣喜的是,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接近10%,以华为、大疆,海康威视为骨干的高新制造业不断释放出中国制造的强大发展动力,因此,在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方面,中国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
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我国人工成本的走高,催生的产业转移的变迁,使我国面临着高端制造业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回流,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加速转移的“双向挤压”,产业的转移必然导致供应链的溢出。
虽然我国处于价值链供应链中心位置,然而制造业发展在产业链中下游的优势明显,在产业链上游仍有发展空间,过去三年新冠疫情,突显了我国供应链弹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强、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等问题。
所以说,我国在供应链短链化趋势下,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让有利条件更加发扬广大呢?在世界大势短链化的局势下,我们如何立足于本国,找准“痛点”,疏解“堵点”?
要明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循环”的基本思路,要供应链从“链式”转变为“网状”,要制造商、供应商、客户、承运商等多方成员的加入,使供应链管理更加完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运作中要深度融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灵活性、协同性。
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的韧性直接关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美欧等西方发达经济体重视构建以盟友为中心的多元化供应链体系,供应链政策从微观企业管理上升到宏观国家战略。因此,我国要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努力化解高端制造业供应链风险,积极推动产业融合赋能,健全提升高端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制度保障措施。
国内各地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例如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不同层次的发展战略,形成对经济的支撑。我国湖南、广东、上海等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等产业蓬勃发展,在推动构建产业生态、产业重塑和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绩。
打造和培育世界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通过国内产业布局优化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激发高端制造业内生发展动能,增强国内高端制造业的韧性、协调性与回旋余地。重点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打造和培育世界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产业带是经济版图中的新生事物,产业带是各类生产要素和流通要素在一定物流空间上的组合,产业带内的企业通过上下游横向协同和纵向同质化竞争,形成了覆盖企业产前、生产、分销全链路的生产要素和流通要素的交易网络,并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遵循市场规律,产生或单一或多元的产品矩阵。
时下,产业带已成为热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国超1100个产业带,深入产业带的过程中,网络的颗粒度也在细化,增强区域优势,将高端制造业发展更好融入当地区域生产网络,并将区域高端制造业网络转变为区域优势。
从全球视野聚焦回我们中国的核心企业,在现代化的产业链中,核心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链条上下无数小微企业的生存。在核心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如何才能让供应链成为各类企业协同发展的“共赢链”呢?
供应链逐步从基于核心企业信用辐射与让渡,回归到供应链、产业链过程中的数据赋能、信息赋能。
三、短链内涵
供应链这个名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指的是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企业、信息等构成的链条,或者称网络,在当今世界变局之下,“供应链”这个词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
“短链化”这个词来源于供应链领域,大意是指供应链的就近化、扁平化和分散化,这被认为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敏捷度和抗风险能力,但也带来了对封闭化的担忧。
如上所述,短链化是西方国家“脱钩断链”行为所造的,是人为因素,其实,短链化也有市场因素,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行业发展需要。
先说区域发展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一批新的以城市为单元的区域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则是以工业品及消费品制造生产活动为绝对主体的生产集聚区。生产制造中心化虹吸效应较强,导致其供应链模型以产前供应链和短链供应链为主。
在集群中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市场规模,供应链在区域布局上将呈现短链化、区块化发展趋势,这些区域化供应链集群,将成为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说行业发展影响。如果说,B2B营销直播带货是一个典型的“短链化”变革,那么,汽车供应链的关系由传统的垂直分层转变为专业分工的融合网状,呈现短链化、内部化、网络化、交互式的新特点。汽车生产的整个供应链是较复杂且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之一,作为改造供应链的最大需求者,其短线化实践,必将成为其它行业借鉴的规范。
智能交互和自动驾驶必将成为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亮点,在这一基础上,使得电动零部件供应商正在逐渐成为汽车产业链中的主导力量,如新能源车的高度电子化智能化,使得智能汽车与智手机供应链的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使供应链短链化,网络化,内部化。
短链化趋势下,传统供应链格局正在重塑,呈现出共同、研发、整合的要求,同时彰显互信、互融、互强的属性。长期绑定,互相信任,打造确定性,由主机厂引领,和合作伙伴一起共研,数据共享也将得到强化,从而把供应链生态做得更好。
要使供应链成为合作共赢的链条,包括建立信任、合作伙伴关系和可持续性的长期视角,供应链的所有参与方之间建立开放和透明的沟通渠道,实现实时数据共享,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
供应链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能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利用先进的技术(如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透明度和响应速度。
总之,供应链的关系正在被重塑:从垂直链状的生态结构转向网状的生态关系,即共生关系,以此实现系统性的成本控制,驱动供应链变革。
产品的智能化,会依赖芯片、算法、软件等底层产品的进步,短链化表现为零部件更少、价值链更短;网络化,将改变现有生产模式更多依托网络使得;内部化体现在更多的轻资产、重关系、重知识型企业将占据技术密集型行业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四、物流变迁
物流活动是受供应链制约的,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把物流和企业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物流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企业供应链创新突破的口子。整合资源,缩短链路,通过优化物流运输方式,形成新的供应链比较优势,例如集装箱运输就极大地缩短了供应链。
物流作为社会经济流转的“底座”,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化都反映在了物流数据的变化里。
物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产业带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动资源要素集聚和再造。产业带各自的供应链模型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所需物流形式的差异,具有产业带最适配的物流形式,特殊的产业带,塑造了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反之,新的物流模式也或将重塑产业带,供应链的交易环节将制约履约的物流半径。
供应链模型的分类是洞察产业带物流需求端先决条件,短链供应链则在流通链条上基本实现了“一竿子插到底”,打破了传统的层层分销的流通格局,往往从品牌方到零售终端只存在一次货权转移,从产业带的整体角度出发,提供更加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
物流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一环,同时,以物流为内涵的供应链越来越显出在制造业上的重要作用,现代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企业物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制造企业显然需要筑牢物流与供应链护城河,重塑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整个流程中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因此,物流在供应链中很重要,起到“搭”链的作用,制造业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关键在供应链。
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那些代表未来的动能,都反映到了物流产业变化里。产业的集聚,尤其需要补足物流的短板,制造业多中心布局、订单的碎片化等趋势下,原有的物流运输结构也正经历调整。基于多年的行业深度洞察和数智化积累,围绕制造企业需求,从供应链全链视角出发共探物流升级路径。
任何事情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发挥优势资源,物流优势资源往往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不管是水运码头、铁路站点,都有天然的地域文化属性。畅通供应链,就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流通环节,解决痛点,提高效率,形成流通短链化,从而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过去,制造业物流供应链条长且容易断层,我们要做的是,不仅是提升各物流环节的衔接度和紧密度,在优化全局供应链的角度去设置物流节点,让制造流程不脱节。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集群,使供应链短线化,以解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信息不对称、不明确,打破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屏障,实现共赢。
制造业的生产端物流、采购端物流、销售端物流以及交付端物流,都有各自的服务特殊性和侧重点,都在供应链中得到反应。上下游企业协同互动,致力于建设覆盖面广的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把上下游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与产业集聚相配套的,是高效流通的供应链体系,这些才是实现经济循环的“大动脉”,这个供应链体系,在产业集群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变化,呈短链化趋势,从而催生新的物流机会。
产业集群不仅是生产制造的中心,更是物流体系发展创新的样本,支撑产业集群的配套环境,包括物流。在这里,在短链趋势下,物流不仅是连接者,更是催化剂。
“深度融合”体现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在供应链全链条上的战略合作、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现代供应链形成的一大特征,是从需求端出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就是定制化制造,按照上游订单为主,去采购、生产,这种反向生产方式,决定了供应链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短链化的优势。
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在智慧物流的加持下,优化制造业生产流程,发展定制化生产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在供应链流程设计,整体方案策划、供应链全环节服务上进行创新,创新的方向是短链化。
产业模式、供应链路的变化将深刻影响物流,短链化,将使物流发展呈现个性化服务、智能化发展等新态势,具体体现在对人、货、场的重构,精准,无界,也就是说,短链化下的物流服务要快、精,准。
从产业端来说,未来的货物围绕客户需求为中心,货物生命周期更短,迭代更快,少批量、多批次成为物流的主要特点。从技术角度看,当前面临一个趋势是,一方面是很多原本用于工业和政府场景的技术向消费端蔓延;另一方面是企业场景开始更多运用消费场景的技术。
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协作过程中,如何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灵活性、协同性,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目标是构建以智能物流设备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物流供应链体系。
随着采购、生产制造、物流等供应链要素不断趋于智能化,由技术驱动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服务将成为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的核心,供应链变革和制造的升级发展,要求物流行业提供匹配的新服务,增强供应链内在韧性,实行多条供应链并行且缩短其长度。
在短链供应下,物流颗粒度越细,覆盖能力越强,物流的作用将真正地贯通产业链,从而变成价值创造的源泉。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由传统供应链衍生而来,也与短链化相符,从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角度出发,通过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损耗,构建完备物流系统,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与供应链效率。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