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税反击的底牌是什么?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4-06-20 17:10 | 作者:物流絮语

333.jpg

图片来源:网络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几天,业内业外议论最多的莫过于是,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性惩罚关税这件事,近日看了国内一家主流媒体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欧盟算错了账》,全篇都是苦口婆心地替欧盟算帐,可谓语重心长,然而,正如许多网友所认为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站在欧盟角度为其打算盘,而是站在中国汽业工业的立场上,进行有力的反击,那么,我国的反击有几张牌可出呢?怎样才能反制其痛点?

  一、造成的损害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核心利益的体现,全球汽车市场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无疑是对这一巨大市场的有力争夺,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引擎。

  1、损失40亿美元

  欧盟加征惩罚性关税,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来说,是一次重大挑战,这将削弱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导致销量下降,同时,将引起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加剧,影响其他领域的经贸合作。

  欧洲专业机构曾预计,欧盟将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不会超过19%,因为全球对发现有补贴的行业的平均惩罚性关税均为19%,欧盟不可能更出格,然而欧盟委员会征收的反补贴税,却远超于此数,对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对其它制造商将征收21%的关税,超出了外界的预期。

  对大多数中国车企而言,欧方加征10%以上关税即为高位区间,对欧出口带来直接负面影响,当前的17.4%到38.1%的临时关税区间,意味着严峻的市场准入障碍。

  有权威机构预测,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20%的关税,欧盟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数量将减少25%,以2023年欧盟进口约50万辆为基准,将减少12.5万辆,价值约40亿美元,然而,欧盟的税率比20%高得多,损失更大。

  最不可接受的是欧盟海关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9个月的进口登记,若最终反补贴调查认定中国电车接受了所谓“不公平补贴”,欧盟有可能将对这些登记在册的进口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

  2、美欧不同

  如果从表面看,美国对我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相比于美国,欧盟算是温和的,最高没有超过50%,欧盟对华电动车的调查更透明,动用的是贸易工具,而且时间长达13个月,反映出调查的审慎和程序完整;相比之下,美国则将电动车进口的问题政治化,定义为安全问题,使用模棱两可的调查方法,短期内就作出决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拿这个说事,在欧盟议员的选举前后表示自己并未跟着美国的步伐,也不激进。

  但是,美国并不是我国的车企的主战场,我国众多电车品牌加起来,只占美国1%的市场,针对电车的大额关税,对我国车企影响不大,而针对我国锂电池关税提升至25%,则大幅提高美国自身车企的进口成本。

  欧盟就不同了,在中国电车出口中的占比远远超过美国,这也是为什么包括耶伦在内的美国高官反复以所谓的“产能过剩”论游说欧盟,希望欧盟和美国协调立场。

  其实,针对中国,欧盟此前从未对如此重要的行业采取过此类措施,这一决定标志着欧盟贸易政策的重大变化,如果欧盟效仿美国对中国实施关税打击,欧盟不仅会面临这一决定带来的反噬,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将进一步打击他们的痛点。

  3、中国电车在欧洲的现状

  其实,就目前来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远没有达到威胁其产业的地步,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面临特斯拉、大众等品牌的强烈竞争。

  目前,欧盟进口的中国产电动汽车主要由西方汽车制造商特斯拉、雷诺、达契亚和宝马组成,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中,近50%是特斯拉、大众、宝马等一众西方车企品牌。

  然而,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的未来前景却非常不错,增长非常快,中国品牌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份额从2019年的不到1%上升至今年的8%,到2025年可能达到15%,而售价通常比欧盟制造的车型低20%,这也是欧盟政客推出关税大棒时能拿得到台面上的理由,也是对我国电动汽车发展造成最大伤害的地方,迟滞了我国电动汽车国际化进程。


  以比亚迪为例,今年在欧洲多个国家的销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在奥地利销量已接近特斯拉的一半,在英国5月销量同比暴增27倍,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比亚迪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主流车企的有力竞争对手。

  传统的中欧汽车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逆转,2023年中国对欧盟新车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增长超35%,而欧盟对华新车出口数量和金额却双双下滑。

  4、加征关税的实质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其实质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是政治操弄而不是经济保护,结果是破坏中欧系统性合作,也违背了不久前中法欧三方领导人会晤时的重要共识。

  这意味着欧盟可以不顾自己的经济利益,仅仅从政治角度对中国下手;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中国的极大挑衅。正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指出的那样,人为构造并夸大所谓的“补贴”项目,滥用“可获得事实”规则,裁出畸高的补贴幅度,是以“维护公平竞争”为名行“破坏公平竞争”之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合作还是对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欧盟选择与中国对抗,那么中国将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该来的还是来了,对于中国而言,任何针对其核心利益的举动都不能容忍。


  我们当然要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方不会简单接受惩罚性关税,将坚决捍卫自身权益,如果欧盟关税实施,那只有反制,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并且中国对欧盟的打击力度要远大于欧盟对中国的打击。

  二、是反击的时候了

  面对欧盟加税大棒造成的损害,中方怎么办呢?那就是两个字:反制。我国愿意维护一个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但树于静而风不止,前有美国的100%关税冲击,后有欧盟的惩罚性关税而来,再不反制,其它国家的威胁将接踵而至,有迹象表明加拿大,印度,甚至连与我们相对友好的巴西都有这种想法,而土耳其已付诸实施。

  从全球视角来看,欧盟的这一决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美国起了一个糟糕的、坏的示范效应,欧盟又紧随其后,据说,加拿大工业部长商鹏飞率先表示,加方也在考虑制裁措施,可能和美国一样,对中国电车进行征税。


  墨西哥官员表示,在美国的压力下,墨西哥不能再向中国车企提供土地和税收的优惠,双方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和墨西哥的贸易往来甚密,中国电车甚至占了墨西哥市场的三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墨西哥是中国在拉丁美洲发展的前哨站,这将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在拉丁美洲的开拓。

  无论我们怎么谴责并呼吁加强合作,从目前的形势看,都不能改变加征关税的这一选项,虽然7月4日实施,并且反补贴调查将持续到11月,但除非欧盟各国政府以压倒性多数表示反对,否则将实施拟议的惩罚性关税,从目前来看,只有德国、瑞典和匈牙利表示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即成定局”。

  面对新闻媒体上的不同声音,网友留言,人家都加了你说这些有啥用,欧盟这么大的一个组织,算个账也会错?别再为别人算帐了,算自己账,赶紧加征欧美汽车的关税才是王道。

  不错,中欧双方应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国际规则的稳定,然而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再对话与协商,意义应不大。从欧盟的表态中,可以发现,这次加征关税就是为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没有任何斡旋的余地。

  1、关税出台的内幕

  目前来说,欧盟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加征临时性关税,为什么叫临时反补贴税,其实具有一定试探性质,并做好了随时取消的准备。如果我们不反制,或者反制得不强烈,很可能转为永久性关税,到那时,就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产生无可挽回的伤害了,同时,还会对欧洲留下这样的印象:中国好欺负,欧盟会变本加厉。反制,一定会对中欧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和裂痕吗?未必,激烈反击,说不一定中欧关系才能更好地相处。欧盟内部对加征关税的反对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于中方强烈反应的忌惮,欧盟国家知道痛了,事情才不会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

  不错,中国应向欧盟展示诚意,但绝对不能示弱,中国当然不想打“新冷战”,但绝对不是建立在中国退让基础上的,如果以中国退让为代价,那还不如直接打一场“新冷战”。

  据有关媒体证明,这次直接向中国电动车品牌加征关税,即使我们的汽车厂商在国外设厂,甚至在欧洲设厂也没有用;另一点是,把美国品牌特斯拉排除在关税之外,明确表示进口自中国的特斯拉汽车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

  毫无疑问,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是政治选项,而不是经济目的。欧盟有识之士也认为,一旦触发争端,其反应和影响可能会导致贸易战,这对于仍严重依赖中国主导的供应链来实现气候目标的欧洲地区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欧盟的政客们,所想的是向美国表忠心,正如俄罗斯天然气对欧洲的发展多么重要,然而为了所谓的政治选项,断了,从没有考虑广大民生。


  欧盟这次惩罚性关税出台,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脱不了干系,其实就是她秉承美国的旨意引导操作的,这是推动欧盟采取行动的背后力量,这个全家都在美国,只有她在欧洲公干的祼官,自以为是地认为,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中国并不会对欧盟进行强力反击,中国考虑到中欧关系大局,会忍下这口气,存在这样的侥幸。

  拜登政府在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进行加税之前,曾多次试探中国的反应,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表示,希望中国的反应不要过度。如果选择不采取过于激烈的反制措施,他们就可以松一口气。

  据了解,冯德莱恩一直在谋求美国支持她担任北约秘书长的职位,因此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得尤为强硬,她的这番操作背后,不仅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忌惮,更有着复杂的政治算计。

  欧盟的这些举措,包括美国,看似为了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汽车产业和相关利益,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对于全球竞争格局变化的担忧,害怕我国这一新兴力量会对其传统优势产业造成冲击,进而威胁到其国际领导地位。

  这次加征惩罚性关税,表面是对我国的电动汽车,其实是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是配合美国的“产能过剩论”的,而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是锂离子电子,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率先在电池技术、尤其是固态电池方面取得技术或商业突破,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关税来抑制新能源产能,从而迟至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步伐。

  更进一步说,锂离子电池不仅用于电动汽车和电网存储,还用于柴电潜艇、空中无人机和无人海上平台等军事应用,这些技术将会改变军事格局,这可能是欧美政客最害怕的原因所在。

  我们需要站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欧盟的角度去劝和,因为,这些政客是一群装睡的人,你永远叫不醒,该出手时就出手,正如网友所说,退无可退,不必再退。

  2、反击有几张牌

  目前中方尚未明确提出会对惩罚性关税采取哪些具体反应,但从商务部与外交部的表态中,明确提出要强力反制,原话是,欧盟罔顾事实的行为,中国将必然强力反制,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捍卫中方企业的合法权益。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反击分为直接反击与间接反击两种,也可分为对等反击与不对等反击两类。我国的反制,决不能限制在以牙还牙的范围内,如果我方只对欧盟电动汽车发起反制,以其目前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在中国的销量,几乎是不痛不庠的,我们需要的是对欧盟具有优势的燃油汽车进行反制,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会针对欧洲的其它核心产业,而这一过程必将导致双输局面。


  面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我们有几张牌呢?第一张当然是见之于报端的对进口大排量汽车加征关税,温和点的话,可达到25%。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中国对发动机排量大于2.5L的进口汽油轿车和SUV的临时关税税率,最高可以考虑提高到25%,而且理由相当充分,追求实现“双碳”目标和加快绿色发展。

  2023年,中国进口约25万辆发动机排量大于2.5L的汽车,占进口汽车总量的32%,进口大排量发动机汽车也占中国大排量发动机汽车消费量的80%,如果提高临时关税税率,将对从欧盟进口的汽车产生重大影响。

  汽车产业是欧盟的支柱型产业,对欧盟主要国家的就业和财政贡献巨大,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约占其全球利润的20%至23%,与中国业务确保了德国的大量就业机会,德国各大车企的业务总额30%-40%来自中国市场,如果反制,作为头号出口国的德国影响最大。受伤最深。例如,中国是宝马仅次于欧洲的第二大市场,占其第一季度销量的近 32%。

  第二张牌,不局限于汽车领域,还可能对欧洲的葡萄酒和乳制品等征收相应的关税,进一步对来自欧盟的农产品加征关税,有消息称,中国已经对主要产自法国的进口白兰地发起了反倾销调查,这一举措是对欧盟关税出台过程中法国跳的最高的警告,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擒贼先擒王。

  欧盟除德国外,另一大国是法国,是欧盟内部主张并推动调查的主要力量,G7财长会前,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突然效仿美国,炒作起“产能过剩”话题,并呼吁G7和欧洲“团结一致”。

  法国汽车工业在欧洲拥有大量业务,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很少,法国天真的认为,在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中,法国几乎没有什么损失,然而中国对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针对性很强,因为法国是这种商品的主要出口国。

  如果对奢侈品采取反倾销调查,将是对法国的有力回击。网友指出,积极搞事情的法国,奢侈品产业很发达,而我国消费占世界百分之四十,可以制裁这个,反正奢侈品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手表,葡萄酒,汽车奢侈品这些又不是刚需,狠狠反击回去不影响民生。

  第三张牌,就是对来自欧盟的航空产品实施更高的关税,首当其冲的恐怕是位于法国的空客,有网友说,最好取消空客订单。

  商务部专家指出,中欧之间贸易不平衡没有中美那么明显,中方最不缺的是反制工具,欧盟最好三思,也就是说,我们的牌还很多。

  3、几个时间节点

  面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我们要注意这么几个时间节点,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情的本质。

  6月5日,本应在这天发布反补贴调查结果,却推迟了,原因是欧盟议员选举,欧盟委员会也知道,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受伤的群体不是欧盟各国的企业,而是无力干预一切的欧盟普通消费者,冯德莱恩正在寻求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一职,她在辩论会上“淡化”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战的可能。

  6月12日,欧盟宣布准备对来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7月4日,加征关税将实施,前提是“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其实即使实施,临时关税执行期,按通例欧盟和我方还有形成潜在协议的可能。

  11月2日,预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将持续到那时,届时将决定是否加征长期关税,如果是长期关税,通常为期五年。

  也就是说,7月4日后,欧盟委员会有四个月的时间与成员国协商,将临时关税变为永久性关税,最终的永久性关税将于11月确定。在此期间,中方要向欧盟施压,迫使其进行谈判,让这一损人不利己的惩罚性关税停留在威胁阶段,从欧盟大多数人来说,显然不愿意轻易挑战中方的底线,引发一场可能的中欧贸易大战。


  2012年,当时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组件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随后中国立即制定反制措施,欧盟在中国的压力下被迫举行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中国光伏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当然,中国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要让欧盟明白,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形式的贸易战都是双输的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但是,要考虑到,如果对欧盟的政客们,说什么都无用时,只有反击一途。

  4、有理有利有节

  当然,反击即要有斗志,更要有智慧,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一次考验,更是对中国智慧的一次展示,毛伟人说过,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反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我们要认识到,欧盟内部对于加征关税,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不同意见的,实际上,欧盟内部对于是否要对华挥起关税大棒有深刻分歧和矛盾,我们需要争取这些欧盟内部的支持者,用一个美国词来说,就是对其进行游说。

  其实,欧盟里政商两界的人可以预见的是,欧盟此举势必会招致中方的对等反制,中欧经贸摩擦可能因此升级。欧盟可能加征关税的前景,正在引发欧洲一些行业对于中国可能反击的担忧。

  欧洲各汽车制造商强烈抨击关税决定,明确表示反对。欧洲多个欧盟成员国政府、多个国家政要,业界的代表对欧委会的调查表达了反对意见,其中包括德国总理朔尔茨,直言这是个“坏主意。

  作为德国制造商最重要的单一市场,德国汽车制造商尤其批评了欧盟征收关税的决定,德国工业界不同意这一决定,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此前在关税宣布后立即表态称,仍有机会尝试并希望能成功阻止欧盟的对华关税。

  据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德国政府正在努力阻止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新的关税,即使无法完全阻止,也希望尽可能放宽关税条件。


  凯勒纽斯公开表示,欧盟与中国贸易战升级的潜在输家很可能是欧洲而非中国;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警告称:“这一措施进一步增加了全球贸易冲突的风险”,呼吁双方进行对话解决;多家欧洲车企高管认为,提高关税对于欧洲汽车巨头应对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于事无补。

  我们的工作是分化欧洲,分而治之,连法国媒体都表示,欧洲领导人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利益不一致,很难找到统一路线,要协调很复杂,对中国来说,分治则简单多了。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欧盟明白,欧盟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中欧关系的未来;欧盟的选择,将决定这场贸易战的最终走向,这对于欧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对于众多在华投资的欧洲车企而言,其在华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恐怕会进一步受挤压。

  5、反击的意义

  中国的自卫反击,不仅是对欧盟保护主义行为的有力回击,更是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捍卫,总的来说,中方的应对策略是综合的、多层次的,既注重维护自身利益,也倡导开放合作的理念。我们相信,中国的反制将成为悬在欧盟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未来出路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中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国际市场等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关税,虽然在短期内会对中国车企的欧洲市场拓展带来一定阻力,但从长远看却未必能真正遏制住中国车企的发展势头。

  目前,业界认为的一条可以避免潜在关税影响、绕行欧盟加征关税的路子是,我国汽车制造商投资欧洲建厂,而在欧洲,各国在激烈地争夺中国车企在本土建厂带来的制造业投资和就业机会,各国政府推出激励措施,吸引希望在欧洲建厂的中国汽车制造商。


  长远来看实现在欧洲的本地生产是必由之路,加征关税,当然促进已经在欧洲进行大量长期投资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我国可出台相关指引,投资建厂不仅要考虑当地的人力成本,更有考虑这个国家是否对中国相对友好,这不仅显示了国家的态度,也对企业有利,目前的企业在欧投资也是按这个路线进行的。

  与我国友好的匈牙利已成功吸引比亚迪在该国建立欧洲第一家工厂,同时还在与长城汽车就其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进行谈判,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在竞逐电动汽车制造厂,也是我国企业考虑的选择地。

  这种倒逼中国车企加快在欧本土化生产的进程,最终损害的是欧盟本土车企的利益,因为中国车企在电动汽车技术与批量的生产上具有不可赶超的优势,在欧洲本土完全可以反客为主。

  从长远来看,欧盟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会促使中国加大对其他市场的开拓力度,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某种意义上,助推中国开拓欧美之外的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新的市场和合作伙伴,以减轻对欧盟市场的依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

  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已经出现了逐渐超过西方国家的情况,金砖国家在陆地面积、人口及石油产储量上,分别占全球的30%、45%和40%,在购买力平价指标下,金砖机制的GDP规模已经超过G7集团,这都是新能源汽车的潜在用户。

  在巴西东北部,有一座曾由美国福特公司运营的汽车工厂,如今已经被中国品牌比亚迪接管。比亚迪在巴西投入了55亿雷亚尔,将建立三座大型生产基地、工厂和综合体,以支持其电动车、新能源乘用车,以及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未来几年内,比亚迪几乎可以在巴西实现全产业链落地。

  近在咫尺的东南亚市场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随着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变大,加之日系车企的退出,会为其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

  目前,泰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其电动车产量提高到汽车总产量的30%;马来西亚则欲在2030年将电动车销售占比提高到15%,2040年提高到38%;印度尼西亚的目标是,2030年电动车销售占到25%。

  在东南亚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从5年前不足1%,到2023年接近7%。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更是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长城汽车已占据了泰国电动车市场份额的45%。


  结语:反击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战,不是一场简单的经济角力,而是一场影响全球格局的关键之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旅,难免会遇到波折坎坷,但大方向依然是走向全球化,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我们要认识到中欧之间大大小小的摩擦会越来越多,但这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所必须经历的,只要我们敢于亮剑,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