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形机器人“半马”思考:现状与未来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5-04-25 00:00 | 作者:科技物语

  222.png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果说宇树机器人以美仑美奂的舞姿亮相春晚是一家企业的展示,那么,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赛,则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集体亮相,虽然有跌倒等许多不如意处,但毕竟是一场极限压力测试,展示了机器人各项成果,也暴露了诸多痛点,从具身智能角度来看,我们还需努力。

  一、半马开先河

  全球首场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角的半程马拉松比赛,是一场视觉盛宴:80厘米的“小个头”与1.8米的“大高个”同场竞技,10公斤的轻巧身躯与80公斤的稳重体格各显神通。20支参赛队伍携带的21台机器人,覆盖了从工业级到服务级的全场景产品,堪称一场“科技奥运会”。

640 (8).jpg

  赛道设计上,21公里涵盖柏油路、碎石地、9°陡坡等复杂地形,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关节散热、电池续航提出极限挑战,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是具身智能。对于具身智能产业,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是我国具身智能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景,宣告具身智能产业正式跨入”跑量级”进化时代。

  目前我国具身智能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太多的难题需要去攻克,通过一场比赛无法验证和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但我们仍然相信,赛道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将通向具身智能的下一个传奇。

  其实参赛马路松,是为了更好地验证人形机器人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并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验证国产机器人在一体化关节、运动控制算法、散热技术等领域的阶段性突破成果如何?21公里,参赛机器人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

  也是对具身智能技术的一场集中测试,机器人奔跑的速度、避障的灵活度,以及换电的频次和效率,实质上是对环境适应、运动控制、续航能力、通信干扰等技术的极限测试,其中的每一项技术,都对应着未来生活中具体的应用场景

  参赛的机器人,除了人形外观不一样之外,其技术路线也不完全相同,从续航设计到动态稳定性,从算法协同到环境适应性,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经受住了真实地形与时间的挑战。

  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之前需要多方面验证,马拉松是一个很好的极限测试,如果人形机器人能跑下马拉松,最起码代表机器人的结构稳定,续航可期,为未来走入工业应用场景和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马拉松暗合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演进逻辑,当前仍处于技术验证向场景落地的过渡期,正在经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第一次负重跑”,这场马拉松的价值,恰恰在于用真实场景倒逼技术进化。

  比赛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场景和数据,折射出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应用的转型趋势,透过参赛机型的技术细节,可窥见行业三大进步方向:运动控制算法的革命性迭代,轻量化与耐久性的平衡艺术,软硬件的天然融合。

  更让人们关注的是,大部分参赛团队都是近年才成立的公司,和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相比,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都很年轻,获得冠亚军的机器人公司,都是2023年前后才成立的。

  正因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不仅创业者们需要大量投资保证平稳的发展,投资人们也非常需要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各家企业能力的机会,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已经充分展示出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强大研发实力和各家的优势。

  人形机器人领域不仅涌现出一批初创企业,同时吸引了科技巨头企业、汽车企业、家电企业等跨界入局,以及上游零部件和元器件企业宣布针对性开发产品甚至进入整机环节。

  随着开源架构、关节模组和产业链的持续突破,为新入局厂商提供技术基础,而产学研用合作加强,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实际产品和应用。

  机器人马拉松赛,也给这些年轻的公司提个醒: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需坚持“马拉松”式的长期主义,其技术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波士顿动力的Atlas历经20年迭代才接近实用化,应用场景的解锁,需要比赛事更漫长的技术沉淀,半马赛已结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马拉松”,才刚刚开跑。

  这场比赛,不仅是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成人礼”,也是人形机器人科普的盛会,营销展场。

  持续走高的流量释放了深度科普空间,互联网围观打破了圈层界限,奔跑的机器人以最直接的互动方式传播了前沿新知,实现了广泛的技术普及,更点燃了全民的科学热情。

  比赛集中展示各家企业机器人性能,吸引大量投资机构前来观看,促进了企业与投资机构建立联系,华夏机器人ETF(562500)也在路旁设有展台,以吸引普通投资者。

  亚军得主——松延动力的董事长头戴“必胜”头套,给自家N2打起了广告,同款机型上线京东拍卖平台,近4万人围观。


  总之,这场人形机器人半马,各方都有所收获,机器人寻求真实场景的落地验证、投资人关注落地机会、参赛企业也收获了一波商业流量,于是,下一场赛事也在紧锣密鼓地在进行。

  行业领军者宇树,正忙于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大赛,预计5 月至 6 月举行;而无锡将于4月底承办国内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比赛将设置更多类型的比赛项目;8月即将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涵盖田径、足球等项目,将进一步验证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多任务能力。

  二、结果欠完美

  平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传得很炫酷的视频,使大家拥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对于人形机器人半马,人们的期望值很高,但现场的情况并不令人欢欣鼓舞,甚至有点不尽如人意。

  人形机器人,并不是曾经宣传的那样“全能”,有些参赛者连路都走不稳,多数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跌倒、过热、电力不足等问题,甚至需要人类操作员在旁协助,进行遥控或紧急维修。参赛的20支队伍中,超半数参赛机型出现启动失败、偏离赛道等问题,只有6支队伍跑完全程,倍受关注的明星机器人宇树G1也令人大失所望。

  还有每个机器人身后都跟着2-3名工程师,在奔跑中更换电池,追着给机器人降温,难怪有网友不无欣喜地说,“以前担心机器人抢饭碗,现在发现它们连跑步都费劲……”


  看起来高大上的机器人,其实很多根本没法稳定跑完一场比赛,反映出当前技术在应对复杂现实场景时存在局限性,令人不免叹息,但也有许多感人的画面,在手机上刷屏。

  来自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以踉跄的步态、摔倒再爬起的笨拙,蹒跚冲线,获得冠军;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跑到一半,头部因金属疲劳断裂突然脱落,但身残志坚,坚持跑完全程。

  也有许多具有哲理的场面,比如来自“EAI”队的机器人,以每小时5.4公里“走”完全程,却获得前六,再次验证了“龟兔赛道”正确性,证明了慢不可怕,只要你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再比如,美女机器人“幻幻”,绝对是整场颜值最高的,但刚起跑就原地宕机,说明了光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内涵是不行的。

  曾在春晚获得赞誉的宇树G1机器人,一出场就摔倒,引起了不少网友对其性能的质疑,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匆忙下场回应,参赛者是第三方客户改装的机器人,用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宇树并未参与,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

  这场比赛,在追求完美的人们看来,并不完美——那些在实验室或舞台上看似完美的演示,经不起真实场景的摔打。很多人曾认为,5年之内,具有基本人工大脑水平的机器人即将进入我们的生活,原来现实的机器人在续航力、持久度、具身智能等方面还有这么多的不足,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对产业人士来说,正确认识了机器人发展的真实阶段,现实刻度,需要警惕“唯表演论”陷阱,本田ASIMO的退役标志着技术路线从“炫技”转向务实,需警惕泡沫化风险。

  很多赛前重仓机器人相关股票的散户,估计周一又得上演跑的快,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赛事期间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同比激增15%。

  比赛暴露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性短板:尽管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平衡、多自由度关节协同等“硬核”能力仍处于攻坚阶段,印证行业共识——人形机器人成熟至少需若干年。

  但是,我国人形机器人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5年前国产机器人连走路都哆嗦,今天已能跑了,并且,这是一场充满试错与突破的“长跑”,走偏,摔倒,掉头等意外情况,都是是“有效失败”。

  技术迭代的轨迹正藏在每一次试错中,机器人每摔一跤,就是千万级的数据宝藏,需要用“过程导向”的思维来看待比赛,积累的数据与经验,终将托起未来更多的可能,这些在实验室里模拟不出的”翻车现场”,反倒成了技术迭代的加速器,这是一次对技术的摸底,也是一次对于产业化规模应用标准的探索。

  这场赛事没有绝对的失败者——即便未达终点,所有坚持比赛的机器人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比如,收集的坡道能耗曲线,价值远超比赛名次;比如行者二号队依靠冗余设计在关节卡顿时完成自修复重启,检验了自修复能力。机器人跌倒的姿势,也是成长的印记

  亦庄赛道上的每一次转向、每一度爬坡,都在为规模化应用探路,比赛并非仅仅是展示各公司实力的“秀场”,而更像是对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灾难救援、工业巡检等场景的“实战演练”。

  中国机器人不怕跌倒,更不怕被看到跌倒,这是将来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1897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刚开始只能照亮45小时,卡尔·本茨制造的世界上首台汽车,比马车速度还慢。

  这场全球首跑的北京机器人马拉松虽然“并不完美”,但它验证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开放姿态与战略定力,对于参赛企业展现的是不怕自曝其短的自信和开放,更是以问题为导向将产业推向高端的坚定决心。

  这场赛事虽然暴露了行业内机器人各种问题,但是确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分水岭”,把过去各自为战的“技术孤岛”,整合成覆盖伺服电机、运动算法、场景应用的超级生态圈,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加比赛,就是胜利;跑完全程,就是王者。既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的展示,也是人类尝试带领机器人前往落地应用的下一个赛点,是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成人礼”,立足于当下,定义于未来,

  亦庄机器人半马,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是一件大事,它叩开了智能文明的新纪元,一个新兴产业正在踉跄中重构新的世界。

  三、同志需努力

  人形机器人,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工程问题,觉得它是“终结者”一样无所不能,是不现实的,就是要全面替代人类的工作,还很遥远,在技术创新、场景深耕方面还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与传统AI依赖堆算力、堆数据不同,具身智能更注重“感知—行动—反馈”的闭环,在真实或虚拟环境中不断与环境互动,逐步提升理解与决策能力,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亦庄举办机器人半马赛的宗旨,也是企业参赛的目的。

  今年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占全球一半,凭借“政策+产业链+成本”三重优势,我国占据全球人形机器人30%以上市场份额,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通过“应用验证 - 技术突破”的双向循环模式加速发展,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人形机器人比赛,作为一个窥见行业发展真实情况的窗口,告诉我们,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泛化性均有所缺失,如何让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实现“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呢?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

  不错,我国截至2024年7月,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三分之二;在过去5年中,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多达 5688 件,全球领先;中国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化、运动控制等方面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但与美国相比,在高端芯片、精密减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存在差距。高端芯片依赖进口,限制了机器的运算速度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精密减速器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还需提升,从而加强机器运动精准度;人工智能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距离。

  对于人形机器人,我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宏伟的。工信部2023年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7年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未来5年里,复合增长率要达58%。

  我国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技术”,要在未来10~15年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主流形态之一,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推进科技和产业的融合,是未来产业十大新赛道之一。

  资本市场也十分给力,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含港澳台)发生的人形机器人整机或核心零部件相关的融资事件至少为31起,第一季度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规模约合人民币80亿元,而中国企业就贡献了40亿元,占到了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规模的一半。

  要实现上述目标,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攻克稳定性与成本的双重难关,目前各种机器人价格开始不断下探,很多机器人公司的一些简化版型号,正在向10万的价格进军。

  人形机器人的目的是应用,应用可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短期在工业场景爆发,中期进入服务领域,长期构成家庭生态。应用的落地要聚焦于从可控环境下的特定任务切入,构建“可控环境+特定能力”的产品应用闭环。

  比如,人形机器人在汽车产线、3C数码制造等工业场景中开展实训和测试,承担一些简单重复的搬运、装配等工作任务,目前在服务领域,特种领域也有应用,北京亦庄发布“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规划九大场景超万个应用机会。


  应用的全面落地,需要量产配合。中国人形机器人想要在抢占全球市场的高地,最重要的是否有量产的能力,业内确实有对人形机器人“高估值,低量产”的担忧,因为最终买单的,永远是万台订单背后的真实市场。

  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已经从“押注技术概念”转向“验证量产能力”。小批量试产是短期可用性的关键验证点,而量产后的持续优化则是长期可靠耐用的保障,这次马拉松反映了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实验室向规模化过渡的阶段,技术验证与商业化落地之间还需时间和过程。

  量产推动成本从百万元级向十万元级跨越。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销量或将达到7300台,占比超过了一半。

  企业方面,2025年,灵宝将实现线下交付一百台左右;松延动力,N2机器人起售价为3.99万元人民币,发售后就已获得超500台订单;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产业,目标2026年实现量产能力突破万台。

  更为重要是中国通过政策补贴与产业链整合(如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部件国产化),有望在2027年前实现工业级机型成本下降40%,赛事中宇树G1的模块化关节、天工Ultra的电池快换设计,均指向可维护性与量产可行性的提升。

  尽管多家厂商已公布2025年量产计划,释放积极市场信号,但从技术验证、系统稳定性到场景落地,规模化量产仍需突破全链条协同挑战,而非单一环节的单点突破。

  企业单打独斗现象普遍,需通过政策引导形成集聚效应,北京在这方面已有布局,此次参赛的冠军“天工Ultra”就是制造业共振,集群聚力的产物。小米机器人的制造业优势为其提供了先进的AI视觉感知系统和运动控制算法支持;优必选则凭借全栈式技术能力,为其提供了关键的关节技术和结构可靠性设计;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其提供了高精度的核心部件支持。

  北京亦庄集聚了300余家生态企业,覆盖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再到多元应用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北京虚拟动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长期积累的优质数据为第二名松延动力旗下的机器人参赛选手提供步态数据与服务支持,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慧思开物”通用平台,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单一任务开发模式。

  本体研发分别从上下肢功能突破,上肢着重提升精细操作与负载能力,下肢则在足式结构的环境适应性、运动效率方面探索最优解。比如“天工2.0”将搭载灵巧手,不仅能在腿部移动方面表现优异,还将具备更强的上下肢协同能力以及上肢操作能力。

  核心零部件、能源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之间构成硬件架构和高效集成,还需与操作系统、具身大模型和通信模块等软件系统协同优化,构建统一高效的整体系统能力。

  高精度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制约成本控制与性能突破,因此从跑赢赛事到跑通产业链,核心部件国产化要推进,加速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等国产替代,从而降低单机成本;从能源系统来说,固态电池与无线充电技术也是突破方向。

  赛事背后,我国高密度电池、一体化关节、智能传感设备等关键技术正在加速成熟,展现了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技术交叉融合的“竞争高地”上的综合实力。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机器人除了大脑外,最重要的便是关节。人体关节超300个,关节作为机器人最重要最核心的硬件组成部分,集成了驱动器、电机、减速器、编码器和控制器等多个关键功能模块,占据了整台机器人超过50%的成本。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动作的精度、协调性、爆发力及在复杂地形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此次马拉松比赛所暴露出的问题,应该说人型机器人在关节精度、热量管理、电源、算法和通讯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然而,这方面,我国有许多企业以具备腾飞的实力。


  比如年轻的南京初创公司因克斯,尽管成立仅三年,却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领域领跑行业。在此次赛事中,超过半数参赛机器人使用了因克斯的关节模组产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也包括本次赛事的冠亚军队伍。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我们相信,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基础与政策支持,将在减速器、电机、轻量化材料等领域占据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国产供应链在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的替代能力已将实现突破性进展。

  未来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从硬件到算法的全链条突破。从单一部件到硬件生态,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从算法开发到应用服务,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正以全链条突破的姿态加速完善。

  我们发现,参赛机器人仍需依赖信号跟踪或遥控操作进行比赛,尚难实现自主完成全程。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机器人在环境感知、实时路径规划和避障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自主智能”仍是下一阶段技术突破的关键方向。

  人形机器人本体、“小脑”(运动控制)、“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之间需深度融合软硬件一体化,融合视觉、力觉与惯性导航数据,提升环境交互能力成为重点。

  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语言理解、视觉推理和常识认知能力,决策能力,使其从单一任务迈向相对通用,其实,具身智能机器人并不一定是人形的,在水里最好是鱼的结构,在空中最好是鸟的结构。

  能用、好用的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成是核心的发展瓶颈,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挖掘和商业模式的确立仍需时间探索,具身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具身智能机器人攻关是一个生态工程,但目前机制尚未完善,各环节的协作还不够。

  人形机器人朝着更高级的具身智能方向发展,通过深度融合多模态感知技术、强化学习和规划算法,实现更复杂的任务执行和环境适应能力,它们能够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实时感知信息,自主做出决策并调整行动策略。

  具身智能产业大潮来袭的时候,多家软件、硬件企业能够及时将产业的触角延伸至人形机器人,并以产学研协同、软硬件结合、开发场景化应用等方式,实现了传统优势产业与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需要产业政策、资本热度与技术积累形成共振。北京凭借头部企业集聚、全产业链闭环及顶尖高校资源,在具身智能这条新赛道上展示出独特优势。人工智能产业优势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夯实了算力底座,高端制造业为具身智能构筑起产业化基石,政策支持则在制度层面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333.jpg

  北京亦庄正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2030年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具身智能产业大潮来袭的时候,多家软件、硬件企业能够及时将产业的触角延伸至人形机器人,并以产学研协同、软硬件结合、开发场景化应用等方式,实现了传统优势产业与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

  结语: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从长远来看,每一次踉跄跌倒都积蓄进步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与生态完善,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重塑生产与服务模式的核心载体。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