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中国是“纸龙”》一文,主要介绍了畅销书《无与伦比:为何美国仍将是唯一超级大国》中对中国的一些“唱衰”说法,其中提到中国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比美国低,美国企业每万人有176台机器人,而中国只有19台。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累计安装工业机器人270万台。其中中国78.3万台,是世界最多,日本35.5万台,韩国31.9万台,美国30万台,德国22.1万台。增长率方面,2019年中国新增14万台排名世界第一,日本增加5万台排名第二,美国增加3.3万台排名第三。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的存量还是增量,中国都大幅领先,只是由于总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占有机器人数量不如美国,也远少于日本。
机器人自动化水平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国制造业的特点,但并不能一概而论,机器人占比也并非越高越好。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2018年制造业产值,中国以4万亿美元排名第一,美国以2.18万亿美元排第二,美国产值约相当于日本、德国及韩国的总和。然而美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和市场规模,在自动化水平上并不算最高,世界排名靠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基本来自日本和欧洲。
所谓工业自动化,目前还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无人,还是有不少工序要有人,特别是需要人操作机器,有时需要工程师来调校机器。与日本及德国相比,美国的工人素质相对较低,用工成本相对较高,制造业工人工资高于服务业从业人员1/4,年轻人不愿意投身制造业,美国强势的工会组织也是世界闻名,因此,美国的制造业生产线很有本国特色,在设计生产线时就尽可能让工人“傻瓜化”操作,按指示简单运用就行。生产遇到问题也习惯于从自动化设计思路而非工人素质和流程方面去找原因。与美国相比,日本制造业强调“工匠精神”,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高;德国以完善的职业教育统一培训出大量高水平的技工,用高标准来生产,对整个制造业体系的自动化建设有诸如“工业4.0”这样的规划。中国的自动化思路综合了美日德等多国的特点,也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线管理办法。
不同生产线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如汽车业和电子业需要的机器人数量极多。2019年因全球汽车与手机需求下降,工业机器人需求就比上年缩减12%。以自动化补工人缺口,实际上说明了美国制造业的大问题。美国制造业本身缺环较多,尤其是电子类制造业环节几乎完全外移。这类对工人素质要求较高,难以完全实现自动化,又无法开出高工资的制造业,在美国很难生存。一些领域的现有生产线,有经验的老工人和工程师退休,新工人素质不行,产品质量下降,如果完全把希望放在机器人上,对生产线的研发和成本要求太高,如此,劳动力素质低、制造业外迁反而拖累了自动化,这也是美国几届总统喊出重振制造业的口号,却振兴艰难、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比较而言,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齐全,产业工人多,当然也面临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的现实问题,未来用智能机器人换人的趋势无可避免。但无论如何,有生产线在,就可以供自动化开展实践。具备更好知识储备的新一代有条件从产业工人升级到工程师。多数制造业企业未来能够实现转型升级,以机器人替代工人,少数成本过高的生产线出现转移也属于正常现象。可以预期中国“万人机器人数量”将大幅上升,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从发展趋势看,自动化也是中国制造业的重大利好,可以应对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问题,也顺应了中国人口的“二次红利”。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