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作为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开发的系统性融资安排,处于物流金融和行业金融解决方案之间的位置,其来源、定义、实现方式、案例参见其他信息汇总资料,本报告针对已有实际操作经验,或正在搭建相关业务平台的银行群体,对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要评估。
一、从企业立场和银行立场理解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涉及金融机构(银行、保险、担保等)、核心企业(一个或多个)、成员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物流等),资金效率提高的好处在每个参与者都有体现。但理解这一融资模式的立场,对于银行和企业并不相同。鉴于核心企业在设立成员门槛、制定成员管理制度、分享交易动态信息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核心企业的立场对于供应链的优劣有强烈影响。如果考虑到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强势核心企业的利益,银行更有必要深入了解企业一方对供应链金融的真实态度。
从企业一侧来看,供应链金融是顺应供应链管理而出现的,而前一个概念与上世纪末全球性外包活动密切相关。简而言之,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以外包商而非核心企业业务分部的形式出现,固然带来了效率和成本优势,但也导致融资节点相应增多,资金流在供应链内的运行复杂化。站在(核心)企业的角度,供应链金融的是一种系统财务管理方案,目的是简化供应链各个节点参差不齐的融资格局,避免出现意外的资金瓶颈。当然,核心企业的改善意愿和能力,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国内外不同的实现模式。
从银行一侧来看,供应链不仅是资金流、产品链、信息链,还是一条信用链条,只不过节点之间的信用水平差异较大,并且会相互影响。核心企业不仅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并且融资能力也无可替代,然而纵览这一由核心企业驱动的业务链条,核心企业的强大信用并未充分利用起来首先外部输入资金集中在核心企业,不能对整个供应链形成最佳分配方案;其次过多资金沉淀在核心企业,也降低了银行的博弈能力和资本收益。要改变这一现状,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供应链进行信用重估,将外部资金按需合理分配,对于维护供应链信用稳定效果更好。所以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解读,其实是优质信用(核心企业)的扩大化和再利用。
二、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的区别
虽然都是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不只是"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营销口号,而是在思路、实现模式和管理方法都不同。如果横向比较,国外供应链金融注重贸易融资,力图维护供应链稳定,避免核心客户流失,这是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导致的。国内供应链金融有明显的新客户导向,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背景,思路并不相同。从实现形式来看,国外注重应收账款,国内注重存货抵押;从客户群体来看,国外注重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国内注重下游分销商,关注资产抵押价值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的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传统信贷的评估聚焦于单个企业节点,贷款质量基本上由企业经营情况决定。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关键在于链条的稳定性,对于供应链的评价不仅优先,而且更加复杂。譬如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否"健康",这一超出经营数据之外的因素在供应链金融中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单个节点的信用对供应链的贡献或破坏性,没有节点之间的业务联系重要,因为良好的交易模式加上严格的监控流程可以消化单个节点的信用波动。
在实现模式上,传统信贷评估的是企业综合信用,这一动态指标相对难以掌握,这也是资产支持型融资成为主流的原因。但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交易确定性和资金封闭性,要求资金与交易、运输、货物出售严格对应,对供应链信息流的掌控程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可行性。传统信贷依赖报表和货权,在供应链金融中还要加上动态信息,因为风险已经从单一节点沿着供应链上移。
与一对一的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还附加了核心企业这一变数,其配合意愿、对成员企业的约束力也是影响供应链质量的重要指标。换句话说,既然供应链金融集成了整个链条的信用,那么单一节点的风险也会因此更复杂。
从客户群体来看,传统信贷更注重资产价值,对于所在行业的特征没有严格要求。比较而言,供应链金融对行业运行模式的要求更苛刻。按照供应链的稳定性、产品市场需求的更新进度、核心企业的约束力度,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健康"程度大不相同,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推广应该分阶段进行。
三、实施中的要点和问题
供应链金融实现模型可以简化为确定"1+N"中的"N",即核心企业。在不同的场合下,这可能演变为"N+N",即核心企业不只一个。或者演变为"1+1",即大型企业之间直接交易。譬如在煤炭钢铁产业链中,上述三种模型都可能出现。只要目的是基于核心企业的批发营销,那么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就是解决方案的重点。由于目前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种类较多,核心企业的特点也各不相同,除了汽车、钢铁等供应链管理较完善的行业,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要点和难点。
以常见的经销商-供应商网络模式为例,这一链条节点之间关系较紧密,但交易中的灰色部分也较多,核心企业的约束意识和配合意愿是关键。由于银行不完全具备监管质押物的条件(尽管意愿很强烈),银行-物流合作模式中第三方物流的专业能力就非常重要。2011年8月深发展(000001,股吧)与中铁现代物流进行系统对接,就是物流金融合作的代表性案例,其亮点是采用了双方认可的统一商品编码。如果是银行与交易所合作的仓单融资,交易所(交易市场)对会员资金流的把握就是重点。在农产品这个特殊市场,一些地区的核心企业可能从交易市场转移到供销公司。对于那些核心企业不只一个的情况,即"N+1+N",多个核心企业的信息交换和协调是要点,譬如处于煤矿和钢厂之间的焦煤经销商。
国外供应链金融是在工业化完成的背景下开展的,而国内是工业化与金融服务同时进行,这意味着难点和问题相对更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约束不够,即供应链不够健康和稳定。特别是在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中,企业诚信是一个障碍。在更多的情况下,供应链之间的节点关系较为松散,掌握信息流和资金流难度很大。如果终端存在大型商超等核心企业,信息系统对接较容易,否则要动态监管下游交易首先就有技术障碍。
供应链金融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风险,因为掌握系统远比掌握企业困难,风险总是从最薄弱之处寻找出口。换句话说,尽管供应链金融可以屏蔽、消化部分信用风险,但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之间的转换。核心企业以何种标准打造供应链,以及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金融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配合的主动性。如果银行仍然按照传统模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很可能无法适应新的信用捆绑格局,这要求方案设计者对供应链的可靠性准确评估。
核心企业既然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石,必然也是左右供应链信用的最大砝码。虽然在信用评估中核心企业的风险权重未必最大,但就小概率事件发生后的破坏性来看,对核心企业信用变化应该有预案,这一点在"十二五"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尤其必要。以钢铁这一供应链相对完善的行业为例,目前全行业正处于思考收缩策略甚至退出渠道的关口,金融机构也必须同步抉择。如果仍以表面现象来判断供应链稳定性,有可能忽略了大型钢厂这一盲点,导致供应链金融方案一开始就有内部薄弱点。
尽管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易的真实性有一定保障,但许多行业的业务流程并不完全透明,方案设计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固然是体现金融创新能力的机会,但个性化方案不免对银行管理能力提出更大挑战,风险方案机制也难以标准化,这是银行推广供应链金融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此外,要在原本粗放的行业系统内实行封闭监控和信用捆绑,法律层面也需要突破,否则立法空白处就是未来争议的土壤。
四、结论和建议
大型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相对落后,但其掌握的核心企业客户有极大价值,将优质信用的效率最大化是必然方向。根据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实际推进中不应有复制心理和激进目标,应结合自身客户结构和资源优势逐步展开。
初期首先要明确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分离的思路,不能仅仅将之视为货物抵押融资的延伸。只有一开始就认识到二者的根本区别,才能在业务模式、人员配置、营销目标和考核,以及风险文化上走出老套路。由于贷后监管有更高要求,应该配置供应链金融的专职产品经理、管理人员、对外协调人员,当产品覆盖面扩大以后,还可以尝试独立的事业部机制,最终形成成熟的行业影响力。
虽然供应链金融的客户群体是分散的成员企业,但方案的重心无疑是核心企业。在自身客户资源的基础上选择供应链金融入口,也不能忽视准入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核心企业约束力不够的行业。初期选择供应链比较稳定的钢铁、汽车,以及交易流程比较标准化的大宗商品比较可行,逐步向行业集中度较高的消费领域过渡。这一过程还应该伴随业务的线上改造,将目前手工作业的银企合作升级为电子平台,适应多行业、多主体的信息流监控。与此同时,与更多第三方机构的协作也可以纳入视野,包括保险、担保、证券、海外银行等,这对于未来从行业金融方案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大有裨益。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