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后期,旧体制积淀的矛盾使企业陷入困境,销售额每况愈下。从1998年起,叉车三厂不仅拖欠职工9个月的工资200多万元,还拖欠应上缴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212万多元。由于生产基本停顿,大批职工下岗,在岗员工也情绪低落。2002年5月,企业彻底陷入困境。账面资产负债率达154.3%,加上潜亏已超过200%。
2002年6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认真调研后形成共识:再不改制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提出“分离有效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改制方案。很快,宝鸡通力达运搬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企业的改制使产权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国有独资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运作开始起步,精简后的机构提高了新公司的组织运行效率。改制当年,产品订货比恢复生产前一年增长了220%,产值增长了80%,企业一举扭亏,走出困境。
改制后的企业虽然产权清晰且成功脱困,但是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以及技术老化等问题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第一次改制中看到希望的叉车三厂员工们明白:企业脱困靠的是改革,企业发展还要继续深化改革。他们提出,公司的发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资产重组,谋求跨越式发展。
2003年8月,新组建的宝鸡通力达与中国叉车行业的领航者、综合经济效益连续居行业第一的浙江杭叉股份公司开始接触。经过反复协商沟通,最终与杭叉股份公司达成股权购并协议,组建了一个全新的股份制公司———宝鸡杭叉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发展的支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叉车改型设计和样机的试制;自主开发了千米千吨带式输送机,大大提升了起重运输机械产品在西北市场的竞争力,填补了陕西省空白,并顺利通过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标志认证中心检测评审,当年就新增订货600余万元。
杭叉公司总经理祁翔把企业改制后的变化归结为“三个创新”:一是体制创新。企业的两次改制,使其转变成公司制,做到了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创新;二是机制创新。宝鸡杭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激励与约束相制衡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三是管理创新。杭叉公司在未派一人参与管理的情况下,企业短期内实现盈利,原因就是机制创新后引起了管理创新。
两次改制,使老国企宝鸡杭叉三厂迅速驶入发展快车道:2004年实现利润152万元,是改制前一年的7.1倍;2006年上半年已实现利润126万元,同比增长52%;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上半年职工人均月工资达到1230元,同比增加了29%,比改制前的2002年增长了一倍多。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